.jpg)
“春節期間,中國結銷售特別火爆,僅農歷臘月期間,銷售額便超過了5萬元,比平時增長20%。”暴漲的訂單,成為了徐曉雪“甜蜜的煩惱”,她每天都要從早晨7點忙到第二天凌晨2點。
讓徐曉雪日夜加班趕制的產品,是吉林省長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氏中國結”,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徐曉雪祖先為清朝宮廷制作宮燈穗、荷包等產品的結繩技藝,成為當時廣受宮廷歡迎的裝飾品。
“技法雖多,但產品較為單一。”徐曉雪以新年主題產品舉例說,在她“接棒”前,“徐氏中國結”過年時僅出售菱形、紅色的傳統盤長結。由于款式單一,該產品的銷量逐年下降。
老產品如何變出新花樣?創新是徐曉雪的秘方。“作為新一代傳承人,我要給非遺帶來新氣象。”自2005年學習“徐氏中國結”制作技法開始,徐曉雪開始嘗試在傳承傳統結繩技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不僅打破了以紅線為主的編織傳統,還將多種繩結技法組合應用,革新中國結紋樣與造型,再綴以珠寶、玉石,走出了一條“非遺+時尚”的新路子。
為農歷辛丑牛年設計的“牛轉乾坤”是徐曉雪進行非遺創新的一次探索。“我以云雀結構造框架,用斜卷結修飾牛身,再配以珍珠、瑪瑙,這款‘牛轉乾坤’產品無論是造型還是編織結構,都是‘獨一份’,一上線就賣了兩三百件。”徐曉雪介紹,近年來,她已經創新制作了3000多種“徐氏中國結”。
創新來之不易,更應好好珍惜。徐曉雪深知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積極為其產品提交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截至目前,已有10余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獲權。
“精美絕倫!徐曉雪將傳統與時尚、情感需要與審美需求,用一根線編織在了一起。”今年春節期間,一部分在外工作的游子選擇就地過年,他們給家人購買的這份“非遺禮品”,將雙方的心緊緊“連”在了一起。(本報實習記者 趙俊翔)
?。ň庉嫞宏倘纾?/span>
?。ㄖ袊R產權報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