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市場規模爆發”成為近期社會熱議話題。近日,有咨詢機構預測,2021年我國漢服市場銷售規?;虺?00億元,漢服愛好者將突破650萬人。近年來,在我國傳統文化升溫的背景下,漢服熱走出漢服愛好者的小眾圈子,漢服線下體驗店、漢服攝影等漢服文化消費項目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促使漢服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鏈。
伴隨著漢服產業的“井噴”式發展,曾經在小圈子里發酵的“山寨”漢服問題浮出水面。近期隨著一批漢服知識產權侵權訴訟案件的發生,漢服行業內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呼聲愈發高漲。“在漢服產業發展中,一些企業已經嘗到‘苦頭’,如果企業在這時才進行知識產權保護,那么‘山寨’導致的惡性經營環境終將擠占產業良性發展空間,這也與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悖。”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黃武雙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山寨”繁 難分辨
互聯網、電子商務的發展為漢服愛好者交流、購買漢服提供土壤,目前,在互聯網網站、電子商務平臺購買漢服成為主流。記者在淘寶網上以“漢服”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漢服的款式可根據朝代進行挑選,“蘭若庭”“十三余”“花朝記”等品牌店鋪粉絲數量均過百萬,其中不乏有多款月銷數萬件的“爆款”漢服,售價在幾十元到數百元不等,有些“爆款”單品在網頁顯眼之處標記有“原創”字樣,“蘭若庭”店鋪客服表示店內大多數原創漢服設計均是在文物、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創作。記者進一步在該平臺搜索發現,“爆款”原創漢服的“山寨”產品最多,這些“山寨”漢服的款式、顏色搭配等與原創相近,細節較為粗糙,價格更為低廉。但是由于漢服設計趨同性強,消費者不易區別。
不僅是走親民路線的漢服商家,漢服高端品牌也是知識產權侵權的頻發區。記者登錄漢服品牌“明華堂”官方網站后發現,該品牌官方網站首頁明顯位置提示“服飾工期排到2022年3月中旬”。記者隨機瀏覽了一款明制“過肩蟒云肩通袖妝花織金紗”漢服套裝,售價1萬元左右,產品詳情中有“原創設計”“定制”等字樣,并注明了其產品在明代“蟒龍”“如意云”等經典圖案基礎上進行了設計。據介紹,“明華堂”漢服制作周期長,漢服價格不菲且十分緊俏,山寨“明華堂”店鋪和產品頗多。2020年2月,該品牌在官方微博發表聲明,公布了數家使用近似“明華堂”商標的漢服店鋪名單,但目前仍有近似“明華堂”字樣的店鋪在售漢服。
在漢服這個服裝行業“新勢力”中尤為突出的知識產權問題,事實上也是整個服裝行業面臨的難題。今年4月,北京大學國際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易繼明在《中國服裝行業知識產權保護白皮書》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服裝行業中服裝款式、商標、面料圖案等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日益凸顯,同時電商平臺服裝銷售規模的擴大也增加了服裝領域知識產權保護的復雜性。
意識弱 待加強
事實上,“山寨”問題從漢服僅在小眾圈子里流行時就一直存在,那么,究竟是原創者不愿維權,還是不知怎樣維權?
一家原創淘寶漢服店主告訴記者,其尚未對該店漢服產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僅在平臺上申請了原創保護,店內原創漢服也曾遭遇侵權,但還未進行過維權。“我們一件漢服的前期設計從面料的圖案開始到成品設計成型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平均一件漢服的前期投入在數千元到上萬元不等。我們會提前在網店進行新品預售,在此期間經常會遇到新品還沒有正式發售,‘山寨’產品就已經在網上熱銷的情況。這種行為讓我們深受其害,但遇上漢服銷售旺季,我們也顧不上維權。”該店主表示,雖然該店鋪也重視產品的原創性,但是主要還是集中在漢服的銷售上。
解決漢服“山寨”問題,事實上從知識產權確權到維權都有相應渠道。
“目前,除通過申請注冊商標保護漢服商家的商譽外,我國服裝款式的設計等主要通過外觀設計專利予以保護,服裝面料的工業技術等創新通過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進行保護,服裝面料的圖紋作品則由著作權法保護。由于漢服制作復雜,一款原創漢服產品可能需要多方面的知識產權保護,同時漢服制作的素材基本考據公開的歷史資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維權難度。”黃武雙表示。
知識產權律師詹毅表示,漢服產業在發展中,漢服款式改良、面料工藝升級等均創意不斷,如果能有越來越多的原創漢服企業重視保護創新,走出維權這一步,震懾“山寨”漢服,漢服產業的營商環境將會得到進一步優化。
有關數據顯示,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漢服行業供不應求,部分漢服電商銷售量同比增長近十倍。“產業蓬勃發展是好事,但漢服知識產權是漢服從業勞動者的智慧所在,唯有對其有效保護,才能讓漢服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得到傳承。”黃武雙表示,只有全行業共同努力,重視知識產權工作,才能跳出“山寨”經濟困境,帶動產業整體升級。(本報實習記者 姜同天)
(編輯:晏如)
(中國知識產權報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